早安后转型观察:让顾客重新了解你的能力

时间: 2021-03-10 16:43 浏览次数:

关注腾讯传媒研究所 浙江日报传媒研究所作者任琦 上海,一个人口超过2.4亿的超级大都市。今天,除了源远流长的新民晚报之外,只有一家都市报幸存下来。 2000年6月,随着中国城市

关注腾讯传媒研究所

浙江日报传媒研究所作者任琦

上海,一个人口超过2.4亿的超级大都市。今天,除了源远流长的新民晚报之外,只有一家都市报幸存下来。

2000年6月,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,晨报(Morning Post)被改头换面。高峰时段平均每日版面74张,发行量70多万册,年收入100亿元,聚光灯一出就不在话下了。

目前已转向互联网,但仍保留纸质版的早报发行量仅约100000页,平均每日页面12-16页,经营面临严重挑战,继续下滑。

现在零售业务几乎没有了。除了进入该股的一些报刊订户外,其余的报刊订户也在50岁时增加。报纸,这种载体可能并不真正适应当今时代。作为参与晨报成立的中坚力量,现在担任报纸大旗的黄琼主任,面对数字时代阅读的变化,保持冷静。报纸由于纸张印刷、投递成本以及出版周期造成的新闻滞后等问题。在一个连街上行人都比其他城市走得更快的大都市里,报纸的慢速不知不觉变成了一种致命的伤害。

从亮点到目前的艰难业务,过山车的经验,才20年。

越来越多的人习惯于从手机上获取信息,而在上班的路上看到早报的情况就不复存在了。然后,许多原始客户仍像朋友一样闲逛,他们甚至每年都可以一起吃饭,但他们向你表明,我们没有报纸广告的预算。

客户和用户的双重损失!

晨报变革的号角在五年前响起。2015年,晨报举行了全报变革动员会议的血淋淋的开始,永不回头。根据本土化、差异化的特点,晨报制定的转型计划是建立一个社区应用,定位新闻和社区服务。

2016年6月1日,名为体贴上海的应用正式推出,因为它在服务中的定位,体贴这个名字意味着体贴的服务。但关注的焦点仍在报纸上,这款应用有点锦上添花,拓展了新媒体平台。

2018年,晨报从该集团旗舰报纸解放日报(Leefang Daily)获悉消息,将其员工转变为一个移动互联网,成为一个由两个平台组成的团队。到目前为止,考虑上海双品牌战略的晨报一直在使用。

新闻与服务

城市报纸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是如何在客户端做到这一点。是报纸搬到APP上了吗?你想继续做新闻客户吗?早报的管理层正在考虑这个问题。就愿景而言,很少有现成的盈利模式依赖于基于新闻的应用程序。与上海所有主流媒体同属一类,在集团的内部生态中,晨报的卡位如何突出特色?上海新闻,解放,文辉,新民,风起云涌,随便开一家,都有。晨报在这方面没有优势。相反,都市报自然被贴上了生计服务和城市烟花的标签。因此,体贴的上海最终选择了市民生活指南,这相对来说是传统城市报纸的定位。

更多上海,更多民生,更多观点-强调本土化,增加对上海读者的粘性,强调民生服务的实用性,重视民生服务新闻,如饮食、生活、求医、育婴等,强调观点和深度,强调思想指导。

试着与城市生活保持同样频率的共鸣,在日常生活需要中找到一个联系,这是早报作为城市报纸的一贯追求,在新媒体转型后,没有放弃这一点。强调城市信息服务和生活的实用性仍然成为新媒体的定位策略。

嵌入城市的两大利器,一是不断利用品牌活动增强市民的影响力,同时通过线下、报纸和新媒体的整合营销,重新进入客户的视野,联系客户关系;二是深入社区,一个接一个地开展社区媒体和实体经营,牢牢把握公共生活的底盘。

VS产品报告

从今年5月到6月,晨报作为一种城市媒体,参加了在上海举行的第五届为期五年的购物节。从支持老板走到一起系列报道开始,推出商品现场狂欢节,推出晨报记者主播群(20多名记者主持人),密集开展现场直播活动,为上海品牌带来商品。据不完全统计,通过早报体贴的独立平台和已经播出的快首、微视和豆阴平台共直播200多个,获得数千万的交通流量,帮助购物销售近1.5亿元。

该负责人承认,这200多条直播,虽然拉广告的好处不是特别突出,但刷新了客户对你的理解:你还是这样一份早报,原来的记者编辑也可以带商品跟你一起住!然后,我们可以看到,是否有一个新的合作空间-转变,实际上,也是一个机会,重新联系客户。今天的媒体行业也越来越意识到,广告时代的日积月累已经一去不返,客户需要更多的实际可见效果,依靠整合营销,通过在线和离线活动的策划和实施,让客户重新了解您的产品策划、内容运营能力,重新链接用户和客户。

这次直播还直接培养了传统的采访编辑队伍,使许多人发现了自己的潜力。今天的采访编辑已经不简单了,手稿写得好,版面编好了,需要更多具有产品策划、实施和操作能力的综合性人才。关于城市媒体的转型,黄琼认为,最需要的是采访编辑团队。

读者成为用户,媒体应该能够提供他们需要的产品。他举例说,该网页的前总编辑现在已经成为021短片项目的负责人,依靠专业的规划和内容制作技巧,而且在豆印平台的运作方面也做得很好。接下来,晨报要向所有编辑部门发布产品和项目指标,要求他们结合自己的领域、生产线、设计产品,以及这些产品内容的制作和操作,必须制作、实施项目。

产品、项目,在接受晨报老板采访时,这两个字的频率是令人难忘的。

沉船对家

晨报对社区有着浓厚的热情。从2009年起,社区媒体公司的成立,社区媒体业务的发展,到目前为止,该公司已经发展到100多人。到目前为止,该市中心城市的100多个街道城镇,晨报已经与其中的57家合作经营媒体,并经营街道城镇报纸、新媒体或报纸+新媒体。这些社区媒体从早期收集、策划到后期交付,主要是晨报。

社区媒体合作模式,不仅是街道社区的包装和采购服务,也是晨报通过广告管理的合作。客户来自街道镇和商家所在地区,用户主要是街道镇居民。

据晨报社区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叶良臣介绍,他们正在探索社区传媒服务的2.0版。一方面,通过创新服务手段,更好地为社区服务。比如今年他们在街镇范围内开展了政务直播,活动直播,直播带货等活动,以培养本社区的李佳琦为目标,打造社区kol。得益于对街镇的长年浸润,社区传媒对基层的情况十分熟悉,因此在对接区委办局方面也有一定的优势。他们打算今年着力开拓这方面的政务服务。另一方面,探索基于社区服务的实体运营。除了传统的线下活动,目前公司在试点两个项目,一个是社区晚托班,一个是街镇的文化中心代运营项目。现在街镇普遍建有文化活动中心,但缺乏专业的运营能力。由社区传媒公司发挥专业优势和资源引入及整合优势,为街镇开展文化活动的策划与执行。比如端午节的民俗活动,名家进社区讲座,上海书展进社区等活动,做到文化中心常年活动不断,月月都有重头戏,这种服务模式也受到基层的欢迎。公司打算以这个试点项目为基础,做进一步的探索,形成一个可推广可复制的成熟的合作模式。

社区媒体相对来说是好的。在广告收入的黄金时代,虽然这一业务吸引了其他城市媒体的注意,但考虑到规模和规模,关注者并不多。晨报在街头城镇社区工作了十多年,在纸质媒体不景气的时代,收获颇丰。社区媒体公司从平淡到近几年一直盈利,年平均增长15%至20%。今年1月至6月,实现利润275.21万元。

总的来说,只有实现连锁或长尾效应,社区媒体业务才能产生真正的规模收入。晨报的社区媒体也是晨报周到服务定位的底盘。这更像是一张卡片,夯实了家庭对家庭的基础,覆盖了社区进入的最后一公里。

晨报深思熟虑地将另一个希望寄托在区域一级综合媒体的转变上。他们认为,在县区金融媒体中心的硬件建设基本完成后,如何运营将成为当前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。区域金融中心对内容产品的规划和运营有一定的刚性需求,在整合和转型中对教育和培训也有一定的需求。虽然经过半年多的水测试,还没有很有效的办法解决这个问题,但根据地区金融市场的预期,晨报发布了一份特别的区块连锁三年行动计划,准备与上海16个区域性金融媒体中心开展合作,发挥内容合作伙伴、渠道承包商、运营开发商和服务提供商的作用。

乐观的一面是,经过20年的积累,晨报的一些垂直子公司,如教育、健康和体育,表现良好。简单生活节、河马生活节和其他活动品牌享有良好声誉;进入本土战略也开始显现成效,但另一方面,建立一种新的商业模式仍有待进一步探索。

晨报全媒体管理中心总经理秦川曾说过,当年城市媒体的辉煌将形成一定的路径依赖,今天,第二次创业必须打破对媒体的原有认识,打破当时的路径,才能真正进入内容市场生态,找到活力。

是的,当我20年前创办一本杂志时,我正处于一个没有负担,没有太大压力的状态,我决心继续前进。现在,虽然年轻的编辑也增加了很多,但核心团队成员一般都是40多人,劳动力成本都很高,快速扩张的繁荣时期留下了团队,在业务收缩的状态下似乎有点臃肿。与其他系统中的媒体一样,企业社会责任(CSR)往往被放在第一位。人才流失、人员平均年龄过大、思维方式固化、缺乏新媒体技能、技术异化等问题也是市报转型中普遍遇到的问题。

这很难,我们必须继续前进。媒体的生存最终取决于自身的造血功能。在城市人口中,重塑自己的价值观,找到重新联系客户和用户的切入点,这是早报的转型,二次创业必须得到高分的最终考验。

参考资料:

黄琼:从读者到用户:新闻晨报的转型思路与实践

秦川:都市报转型道路的思考

编辑前会议:晨报今天迁回集团总部,开始全面转型和深度整合的新征程。

新浪媒体:新闻晨报的转型之路:内容在上海比民生更受欢迎

结束